子衿青青原创
在南开大学庄重盛大的毕业典礼上,阳光洒在每一位毕业生的身上,为他们的未来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。陈雨露校长那充满力量的声音在校园上空回荡:“你是中国人吗?”4000多名毕业生齐声高呼:“是!”声音整齐而洪亮,似要冲破云霄。“你爱中国吗?”“爱!”这一声,饱含着炽热的深情。“你愿意中国好吗?”“愿意!”这坚定的回应,如同汹涌的浪潮,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。
这声音,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,穿过百年风雨,和往昔岁月里那些激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。它和1938年抗大校歌里的呐喊相遇,那时的中国,正遭受着日寇的残酷侵略,无数热血青年高唱着激昂的校歌,喊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着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祖国的忠诚,他们毅然投身于抗战的烽火中,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;它又和1953年哈工大教室里的读书声相融,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,年轻的学子们深知国家建设需要知识的力量,他们在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学习,琅琅读书声中满是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,决心用所学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;它还和1972年攀枝花隧道的号子声汇聚,在艰苦的建设工地上,年轻的建设者们喊着有力的号子,挥洒着汗水,每一声号子都传递着他们不畏艰难、为祖国奉献的决心。
青春,究竟是什么模样?它是19岁的黄登保背包里那一双青布袜,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这双青布袜或许是他对家乡的思念,或许是他奔赴战场时的温暖慰藉,见证着他为了祖国的安宁义无反顾的勇气;它是23岁的李振华搪瓷缸里的水果糖,在支援偏远地区教育的日子里,这小小的水果糖给孩子们带来了甜蜜,也承载着他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初心,用爱与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未来;它是25岁的周晓薇笔记本上的钢印,在那个奋斗的时代,笔记本上的钢印象征着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、追求卓越,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;它更是2025年毕业生行李箱里的老怀表,这老怀表或许传承着家族的记忆,或许见证了时代的变迁,带着前辈的期望,激励着新一代的青年踏上征程。
青春的答案从来不在别处,它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。在抗战的烽火里,无数年轻人抛头颅、洒热血,用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;在建设的工地上,年轻的建设者们风餐露宿,用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一个个宏伟的工程,让祖国的面貌焕然一新;在教育的讲台上,年轻的教师们默默耕耘,用知识和爱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希望;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,年轻的干部们扎根基层,用智慧和汗水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的生活。
今天的年轻人依然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,问出那句:“我该去哪儿?”而历史早已给出了清晰而响亮的答案: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!把个人的理想熔铸进国家的命运,让青春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梦想。
就像那个立志报考国防科技大学的少年,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说:“我想造战斗机,因为爷爷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,是亲眼看见中国的飞机飞过了天安门。”爷爷的骄傲,激励着少年的梦想,这梦想的背后,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,是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担当。
这,就是中国青年的答案。这答案,穿越时空,从未改变。这,就是永远滚烫的青春,在祖国的大地上,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,书写着最壮丽的篇章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中国青年始终将祖国的需要放在首位,用青春和热血,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。他们的青春,因奉献而精彩,因拼搏而璀璨,因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而永恒不朽 。
壹点号 青檀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怀远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